您的位置:三山岛农家乐 > 旅游快讯 > 正文

三山岛艄公的摆渡人生

名城早报·壹周刊  (2011-04-02)
  一艘船,历经了七次更换,不变的,它依旧是太湖蓬莱岛——三山岛的生命线。如今,三山岛的渡船显得有些孤寂,在往来陆巷和三山岛的日子里,三代船老大也在书写着自己的春秋。

  码头停靠着四艘船——太湖山水号、太湖蓬莱号、三山岛号,还有一艘登陆艇。吴惠良看了下驾驶舱黑板上的出航记录,太湖山水号是今天惟一需要出航的船只。除了固定的班次,中午还要在陆巷码头上一批游客,带他们游览三山岛,时间是一个小时。54岁的吴惠良是三山岛渡船的第三代船老大。他不仅要驾船,还是四艘船的负责人。所以,在他驾驶的太湖山水号驾驶舱的黑板上,会写着每条船的出航任务。

  这条船是在2004年才投入使用,还装上了GPS定位系统,一次能容纳80人,能抗到7级的风浪。以前岛民坐船也要付一定的费用,但从2007年3月份开始,三山岛的居民可以免费乘坐,对游客也只收6块钱。“船不分大小,三个刚好”,这是三山岛村民的话,意思是指一艘船上有三个艄公刚刚好——一个叫老大、一个老鬼、一个撑篙。

  船是顺风行驶,船上没有一丝风。吴惠良皮肤黝黑,嗓音也有些嘶哑,在跟村民打招呼时,感觉有些吃力。不管见到谁,吴惠良总是带着微笑,上下船时,他还帮着年纪大的妇孺提提东西。这是几代船老大保留下来的习惯。因为岛上的物资都需要从内陆采购,所以,船老大不仅要开船,还要去东山镇上帮村民代买一些生活品,大米、食用油、牙膏、洗衣粉……

  渡船每次返回时,船头、船舱甚至吴惠良的驾驶舱上都会堆满货物。每天下午3点多,三山岛码头也会非常热闹,除了游客和满载而归的村民,还有许多来码头接货的人。笑声、骂声、叫卖声、惊慌失措的鸡鸭尖叫声。在夕阳的衬托下,三山岛码头就像一幅浓缩的《清明上河图》。而这种热闹总是那么短暂,差不多一盏茶的工夫,码头的人群就会散去,只剩下孤零零的渡船。而远处一台挖土机冒着黑烟,突突突地喘着气,似乎在羡慕着渡口今日的繁华,也抱怨着自己劳作的辛苦。
  
  三山岛的班船一天开两班:周一到周五,早上7点,从三山岛出发,下午2点半从陆巷渡口返回;周末的时候,早上班船推迟到8点开船,上午10点返回,下午2点半出岛,3点半返回。记者从三山岛返回的那天是星期六,码头在7点多钟就有人过来等。有些是回程的游客,有的是岛上的村民。提蛇皮袋的,挑着山货的,有携家带小串门走亲戚的。彼此间很熟悉地打着招呼,拉着家常,码头因为人多而热闹起来。挂档、倒船、转舵、加速,吴惠良在狭窄的码头轻松地完成了一系列动作。在沉闷的汽笛声中,太湖山水号迎着朝阳向陆巷码头驶去。

  这次归来,除了对美食,美景赞不绝口外,更要与大家分享一下三山岛上的水果。岛上的农家旅社老板告诉解小姐,岛上五月盛产枇杷,六七月产杨梅、桃,八九月,板栗、马眼枣飘香。说到这马眼枣,可谓来头不小,全国所罕见,果大二寸,鲜甜爽口,岛上尚有百年以上古枣树692棵。10月以后,橘子红了,“洞庭红”蜜橘可就是这里产的哦,满山遍野的红橘形成了独特的风景。那部电视剧《橘子红了》,想必人人都知道吧,就是在岛上实景拍摄完成的。

  渡船出没风波里

  “村里现在一年花在四条船上的保养费就要50多万元,用了8个人,人均年薪一万七千多。现在柴油价格上涨,四条船一天的油费就要300多块钱。”三山村委会副支书秦永泉介绍说。渡船,作为沟通三山岛与内陆最重要的交通工具,村财政在这方面的花费向来不吝啬。从最早的小舢板,到现在的铁皮大渡船,三山岛渡船更新换代了七次。上世纪70年代,当时的吴县交通局拨经费给村里造了条15米长,能容纳70多人的大船,当时的东湾渡口码头因为无法转弯,渡口转移到了现在的陆巷。

  村里人习惯将渡船叫作“大队船”,秦永泉解释说,当年村里的婚丧嫁娶,只要有需要,大队里都会出船,因此村民对船很有感情。村民黄经伦回忆说,他儿子在1990年元旦结婚的时候,刚好遇到太湖冰冻,当时村里出动了铁皮渡船去东山接媳妇,10个壮丁边凿冰边开船,走了一天时间。一些亲戚则直接从冰面上走到了三山岛。“岛上最怕这样的天气,出不了船,600多村民的吃粮就成了问题。”秦永泉介绍说。

  村民吃的粮食都是靠渡船运到岛上的,一般月中就会去东山买粮食,而当时的镇粮管所所长总是拒绝提前卖粮。不久,这位所长的态度有了180度改变。原来,所长一次去三山岛办事,第二天太湖变天,被困岛上两天多。等回到单位之后,他跟下属说,只要三山岛来的运粮船,都要优先安排。后来,他每次遇到黄经伦,总会说:“岛上的居民太不容易了,粮食一定不能缺。”

  三代船老大性格迥异

  因为天气的复杂和渡船的重要,从许云帆到黄福明,再到吴惠良,三代船老大都是村里精挑细选的。“有经验,有技术,老中轻搭配。”秦永泉说,毕竟是坐人的船,安全是第一位的,经验和技术是选拔船老大最看重的;而渡船担负着全岛的生计,免费搬运货物也是家常便饭。许云帆已经过世了,据村民黄经伦介绍,许云帆为人憨厚老实,话不多,但驾船技术老道。
  
  黄经伦在村里当文化干部的时候,村里缺少娱乐活动,村里就经常让许云帆半夜驾船去东山“拦截”当时吴县的“第八放映队”——这支电影放映队经常在农村等苏州偏远地区放电影。每当电影队到岛上的时候,一些村民会去码头夹道欢迎。放电影的地方就在黄经伦老宅的大院里,电影队多的时候能一个月来三次,每次来的时候,村里就跟过大年一样。“70年代,船工收入在村里只能算中等,但每天有4毛钱的补贴。”黄经伦补充道,当时在东山洞庭饭店吃碗阳春面才7分钱,大众汤才1毛钱。

  到黄福明当船老大的时候,一个月也30块钱,第二年增加到60元,不过,黄福明颇有生意头脑。他在1982年开始开渡船,结交了很多外面的朋友,因为信息灵通,人也客气,在1996年的时候,他在村里开了第一个农家乐,当时岛上没通电,他自家还备了发电机。 “借着开船的便利,很多到岛上观光的人都会来我的农家乐吃饭住宿。“黄福明的农家乐在交通要道上,生意一直不错。

  村民评定富裕有两个标准:盖幢大房子,开个农家乐。黄福明算是船老大中先富裕起来的一批,年收入十多万元。

  吴惠良就没这么幸运。他家在三山村的中间,两层楼房,一个小院子,门庭被茂密的李树遮挡,院子里满是葫芦架。吴惠良开船一年的收入两万不到,但老吴乐在其中。他没什么嗜好,不爱喝酒,不抽烟,每天跑完船回家还要帮着妻子打理果园。“跟我同龄的人还有国家领导呢,咱不跟他们比,图个自在。” 吴惠良说这话的时候,一旁的妻子瞪了他一眼。儿子在苏州上大学,每年也要近万把的开销,家里的收入主要靠吴惠良和果园。比起开农家乐的,手头总是有点不够宽余。
微信公众号三山岛旅游网三山岛旅游网微信公众号 站点地图 -- 关于本站 -- 联系我们 -- 友情链接 -- 广告服务 -- 版权声明
旅游热线:13812615109  0512-66275042  联系人:吴弼人
:13771066757   :464708795   :33trip@163.com
苏州三山岛农家乐